帮你快速找医生

胃胀--中医之辨

2021年06月10日 1109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胃胀是指上腹部的饱胀感,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胃胀时常常伴有上腹痛或不适、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及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胃胀持续影响饮食和情志,许多患者前往医院求助,反复进行胃镜及B超等检查,西医予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促胃肠动力、补充消化酶等药物治疗,然而仍有许多患者胃胀症状不能改善,中医认为与脾胃功能不调有关。

事实上,中医历来重视脾胃,脾为后天之本,胃为仓廪之官,脾胃功能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幼年弱青中年强-中老年弱的动态变化,脾胃不调不仅可以诱发疾病,如小儿伤食泻和食滞感冒;脾胃不调也往往是疾病的外在信号,如老年感染性疾病可能最早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胃口差、吃不下饭;脾胃强盛也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状况,肺炎患者经过抗感染治疗后胃口好转说明邪气已去大半,疾病向愈;反之邪未去正未复,不管机体是否患病,脾胃功能正常者说明身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代偿和平衡。

所以,中医药在调脾胃和治疗消化道疾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疗效的前提在关口前移,即早发现症状早治疗,而不是等到病情迁延数月或数年,历经各种西医治疗无效后才来寻求中医治疗,正所谓“病已成而后药之,晚矣”。胃胀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中医内科门诊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食滞胃胀:正常人的胃排空时间是4小时左右,一旦食物停滞于胃积久不化,则会出现食滞胃脘的表现,继而引发胃脘胀痛,厌食,暧腐吞酸或呕吐食物,吐后胀痛减轻,或矢气便溏,泻下臭秽酸腐等症状。小儿或老年患者多见。

2、寒积胃胀:短时间内或长期频繁过食生冷冰鲜等食物也容易导致胃脘胀满,常伴脘腹冷痛,不思食,呕吐清水痰涎,头痛怕冷等症状。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所论述的因虚生痞满:“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夏季贪食饮冷者多发。

3、肝郁胃胀:胃脘胀满闷塞,脘腹不舒,胸膈闷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即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谓:“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多见于素有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慢性肝炎等病史的患者。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障碍者多发。

4、脾虚胃胀: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四十岁之后,胃肠道功能开始下降,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开始出现饮食不耐寒热,进食刺激性食物引起腹泻,晚餐后出现胃胀不适等,究其原因与脾虚有关,脾虚运化无力则胃胀,常伴嗳气不适,身困乏力,大便不爽等症状。饮食不节无规律者、劳累过度者易发。

5、湿热胃胀:表现为胃脘胀满,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心中烦热,呕恶纳呆,口苦粘腻,渴不欲饮,大便不爽等。常见于平素有慢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或内镜检查提示局部糜烂、或溃疡、或渗出性病变等。酒客烟客易发。

  胃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以上类型临床常见且常兼杂存在,大部分时候它反映的是胃肠道功能的不调或紊乱,可以经中医中药辨证调治,食滞者可以建议短暂禁食,尤其对于婴幼儿患者不可以强喂,以免更伤脾胃,也可以辅以健胃消食片、保和丸、枳实消痞丸、山楂麦芽等治疗促进消化吸收;寒积者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小儿老人尤其避免过食生冷,临床治疗可用良附丸、藿香正气散、生姜水、薤白水、理中丸等;肝郁者建议调整心态和生活节奏,可以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遥丸等治之;脾虚者建议少食多餐,可用四君子、香砂六君子丸、小建中汤等;湿热者建议清淡饮食,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连翘、藤梨根等均可辨证治之。部分患者的症状经中医中药治疗不改善者,可进一步行血常规生化、电子胃镜、腹部B超等检查,以排除少部分功能性表现下的器质性病变。就胃胀症状而言,治疗的顺序应为饮食生活调节中医中药治疗完善相关检查西医内科或外科治疗,如此不仅能发挥中药简便验廉的优势,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化学药物的服用,节省医疗资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