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静脉血栓的定义、形成原因、转归过程、临床表现、检查手段、临床分期及特点

2022年08月30日 1048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人体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今天孙医生主要跟大家聊聊静脉血栓的定义、形成原因、转归过程、临床表现、检查手段、临床分期及诊断特点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简单的说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就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1.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任何原因的卧位或者固定坐位、仰卧位都会导致血流滞缓),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 各种因素损伤静脉血管壁,导致或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常见者为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
3.血液高凝状态 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态,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等,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在这里孙医生解释一下,临床中也有一部分长期口服避孕药物的女性静脉血栓患者以后另述。)

血栓形成后的转归过程
1. 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 当肢体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栓远侧的高压静脉血,将利用所有通常不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支增加回流,若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则引起患者局部淤血、水肿、疼痛、出血,甚至坏死。
2. 血栓的蔓延: 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伸延。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就可以逆行伸延。
3.栓塞: 在血栓未和血管壁牢固粘着之前,血栓的整体或部分可以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运行,引起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引起肺栓塞,出现胸闷、憋喘等症状,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可以在短时间内猝死危及患者生命。
4.血栓的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腔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但因管腔爱纤维组织收缩作用的影响,以及静脉瓣膜本身遭受破坏,从而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机能不全,产生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1.症状: 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疼痛,活动后症状加重。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2.体征: 查体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

辅助检查
1. 彩超:  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对于腹部的髂外静脉/髂总静脉段血栓因腹腔脏器干扰,准确性下降。
2.血浆D-二聚体测定:  我院凝血六项中的D-二聚体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其影响因素很多,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故其结果判断时须加以考证。
3.阻抗容积描记法和静脉血流描记法:  这种试验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明显降低。
4.放射性核素检查  碘125纤维蛋白原扫描偶用于本病的诊断。与超声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端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本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方能显示结果。(目前我院这项检查暂缺)
5.上行性静脉造影 病人仰卧,从足部浅静脉短时间内注入造影剂40~50ml,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到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作出定性及定位诊断。本检查可观察范围自小腿至下腹部髂外/髂总静脉全程,了解血栓的部位和范围,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确定下一步介入置管溶栓治疗入路的依据。同时也可以观察静脉瓣膜情况。(DSA一直是血管疾病诊断公认的金标准,无论动脉静脉病变都是。)

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期

1.急性期:发病后14天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后15~28天之间;
3.慢性期:发病28天以后;
4.后遗症期:出现静脉功能不全(血栓后综合征)症状;
5.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疾病再次急性发作。

静脉血栓患者的特点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及一部分长期口服避孕药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
 4.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生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5.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甚至猝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