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呼吸消化系统重点提示

2018年03月14日 993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1鼻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
      鼻腔外侧壁的形态最为复杂,自上而下有三个鼻甲突向鼻腔,分别称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个鼻甲的下方各有一裂隙空间,分别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内前上方。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共4对,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上颌窦是最大的鼻旁窦,它开口于中鼻道的前份。
2喉
(一)喉软骨
      喉软骨构成喉的支架,包括不成对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
(二)喉腔
    喉腔为一特殊的管状结构,向上经喉口与喉咽相连,向下与气管相续。喉腔内有上下两对粘膜皱襞。上方的为前庭襞,两襞之间为前庭襞。下方的一对为声襞,两襞之间为声门裂。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喉腔可分为3部分:喉前庭、声门下腔、喉中间腔。

3气管、支气管
(一)气管
    位于食管前方,上接环状软骨,下行入胸腔。根据气管的行程与位置,可分为颈、胸二部。气管在胸骨角水平分叉成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别进入两侧的肺门。
(二)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较细长,走向倾斜。右主支气管较粗短,走向较直,故异物易进入右侧支气管。主支气管出纵隔进入肺门又分出叶支气管、段支气管、亚段支气管等,构成支气管树。
4肺
      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二叶。右肺由斜裂与水平裂分为上叶、中叶和下叶。
    肺的体表投影大致如下  肺尖相当于第7颈椎棘突的高度。左、右肺的前缘自肺尖起始,斜向内下经胸锁关节后方,至第2胸肋关节水平相互靠近,垂直下降,至第4胸肋关节时,左右肺开始分离。右肺继续下行,至第6胸肋关节处,弯向外下,移行为肺下缘。左肺因有心切迹而转向左,沿第四肋软骨下缘行向外下,又转向下内至第6肋软骨的中点,移行为肺下缘。平静呼吸时,两肺下缘各沿第6肋向外后走行,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在腋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在肩胛线处与第10肋相交,继续向内侧,最后终于第10胸椎棘突的外侧。深呼吸时,两肺下缘可向上、下各移动2~3cm,临床上称肺下缘移动度。
5胸膜
      胸膜是一薄层浆膜,分为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二层胸膜之间为一封闭的浆膜囊腔隙,称胸膜腔,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胸膜腔为一密闭潜在腔隙,内仅含有少量浆液,为负压。胸膜腔负压可使肺保持扩张状态,并促进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6纵隔
    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两部。下部又可分为3部分:胸骨与心包之间为前纵隔,心包与胸椎之间为后纵隔,两者之间为中纵隔。前纵隔内有少量的淋巴和结缔组织。中纵隔由心、心包、连接心的大血管根部及主支气管的起始部等组成。后纵隔则包括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胸导管和淋巴结等。
7膈
    膈是向上膨隆的圆顶状阔肌,又称膈肌,位于胸腔、腹腔之间。膈的周围为肌质,起于胸廓下口和腰椎前面的膈脚,止于中央的中心腱。膈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水平有主动脉裂孔,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在第8胸椎水平有腔静脉孔。消化系统

1口腔
    乳牙共20个,分切牙、尖牙和磨牙3种。
    恒牙共32个,分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4种。临床上为便于记录,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记号表示上、下颌及左、右两侧的牙位,共4区,罗马数字Ⅰ~Ⅴ标示乳牙,阿拉伯数字1~8标示恒牙。
    口腔腺分泌唾液,有3对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唇腺、颊腺等)。
2咽
      咽是漏斗状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方固着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续于食管。咽的后壁和侧壁完整,其前壁几乎不存在,因咽的前方分别通向鼻腔、口腔及喉腔。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
3食管
(一)食管的位置与分部
      食管上端始于咽下缘,在气管后方(相当于第6颈椎下缘高度)沿脊椎前方下行,终于胃贲门(相当于第11胸椎左前方),通过膈食管裂孔。食管前后扁平,长约25cm。食管分为颈部(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部(胸骨颈静脉切迹至膈食管裂孔)和腹部(食管裂孔至胃贲门)三部分。
    食管的生理性狭窄有三处:第一狭窄部为咽与食管交接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部位于气管分叉水平(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4胃

(一)胃的分部
      胃分4部分。靠近贲门的部分称贲门部。从贲门口下缘作一水平线,水平线以上为胃底。立位时胃底内常充气,在X线诊断学上称为胃泡。从胃底向下到胃小弯的角切迹部,称为胃体。胃体分为胃小弯、胃大弯、前壁和后壁。胃体的内侧缘(右上缘),称胃小弯。胃体的外侧缘(左缘)为胃大弯。胃小弯的最低处,有一切迹称角切迹。从角切迹到幽门的部分是幽门部。幽门部的大弯侧,有一不明显的浅沟,分幽门部为右侧的幽门管和左侧的幽门窦。
      立位造影时,钡剂充盈于幽门部和胃体的下部,气体聚集于胃底和胃体的上部,形成胃泡。故在大量充盈钡剂的造影片中最清晰的阴影是胃泡。
(二)胃的位置毗邻
(三)胃型
    根据胃的张力和形状分为四型。由于张力的存在才能保持中空器官的一定形状、大小和位置。所以张力决定胃型,反之从胃型可知张力高低。牛角型胃为高张力胃,胃泡宽大,胃穹隆部呈横置的弓状,胃角切迹宽钝,幽门指向后方,胃下极在脐上方。钩型胃,胃泡呈半球形,胃体垂直下行,角切迹为锐角或接近直角,幽门指向右上方,胃下极在脐和髂嵴联线之间。长型胃,胃泡呈球形或长椭圆形。胃体中部狭长,下部扩大,可坠至盆腔,角切迹深而夹角小,幽门指向上方,胃下极低于髂嵴联线。瀑布型胃为高张力胃,胃泡大而后倾,角切迹难于确定,幽门指向后方,在胃体和胃底常可见一个气液面。
(四)胃粘膜皱襞
    胃的粘膜及粘膜下层能形成粘膜皱襞,随功能不断改变形态。贲门的收缩出现星芒状粘膜纹,向贲门四周放射;当贲门口开放时,可见环形影,食管纵行皱襞穿环孔下行延续于胃小弯纵行皱襞。胃底皱襞可以是交叉的网状,也可呈平行的弧形条纹状。胃小弯粘膜皱襞多为纵行,宽度不超过5mm,胃大弯粘膜皱襞较粗,常为扭曲的横行皱襞,以致胃大弯边缘不规则,宽度约1cm,胃前、后壁粘膜皱襞常斜行,互相交叉,近小弯趋向纵行,近大弯趋向横行,宽度为5mm。
5小肠
(一)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起自幽门,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为小肠中最短、最宽又是最固定的部分。十二指肠环绕胰头,它分为4部:
1.上部  十二指肠球为其近侧部分,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  走行于脊柱右缘,其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纵襞的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胰管和胆总管的共同开口。
3.横部  也称水平部,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夹角内通过。
4.升部  走向左上方,连于空肠,连接处称十二指肠空肠曲。
(二)空肠、回肠
通常近侧的2/5为空肠,位于左上腹部,起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回肠无明确分界。回肠位于中腹部及右下腹部,比空肠要长。
6大肠
    大肠始于右髂窝部的盲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大肠肠管粗于小肠,盲肠和结肠有特殊形态:结肠袋、结肠带、肠脂垂。
    (一)盲肠、阑尾
在回盲瓣口以下的一盲袋,称为盲肠。为大肠最短但最宽的一段。盲肠内侧缘中下部有阑尾开口。阑尾长5~10cm,有系膜,移动度大,但其根部位置固定,其体表投影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处。
    (二)结肠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升结肠内侧邻接小肠,在右结肠旁沟上升,移行为横结肠,弯曲处称结肠右曲。横结肠起于结肠右曲,止于结肠左曲,横过中腹部。横结肠左端与降结肠的移行部,称为结肠左曲。降结肠从结肠左曲向下,在左髂嵴处续接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接直肠。
    (三)直肠与肛管
直肠位于小骨盆腔的后部、骶骨的前方。其上端在第3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沿第4~5骶椎和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中部扩大称为直肠壶腹,下部为3~4cm长的肛管,经常处于收缩状态,内有直肠柱形成的纵皱襞。壶腹部有3个横行半月皱襞,称为直肠横襞。直肠横襞距肛门约7cm。
7肝
    肝是人体最大、血管极为丰富的腺体,也是最重的实质性器官。它有别于其他腺体的特点是它接受双重的血液供应,即接受肝动脉外还接受肝门静脉的注入。
    肝外形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膈面、脏面和下缘。膈面隆凸,贴于膈下,膈面的前部借镰状韧带分成厚而大的肝右叶与较小而薄的肝左叶。肝的脏面朝向下后方,邻接许多脏器,在左叶与胃前壁相邻,后上部邻接食管的腹部段,在右叶前部与结肠肝曲相接,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上曲,后部邻接右肾和右肾上腺。脏面位于中间部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肝管、门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管进出的门户。肝脏面的胆囊窝由肝下缘向后可达肝门,内容胆囊。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在左季肋区,被胸廓所掩盖,仅在腹上区左、右肋弓间露出,直接与腹前壁接触。
    肝的功能极为复杂、重要,它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器官,参与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此外,激素、药物等物质的转化和解毒、抗体的生成以及胆汁的生成与分泌均在肝内进行。胚胎时期肝还是造血器官之一。
8肝外胆道
      胆汁由肝细胞产生,经肝内各级胆管收集,出肝门后再经肝外胆道输送到十二指肠。肝外胆道包括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和胆总管。
左、右肝管在肝门下3~4cm处合成为肝总管。右肝管垂直下行,左肝管斜向走行,两者呈“V”字形相连合。肝总管长3~4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呈长梨形,容量为40~60ml,位于肝的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胆囊分底、体、颈三部。胆囊底是胆囊的盲端,圆钝而略膨大,指向下前方,多露出于肝下缘,并与腹前壁的内面相接触。胆囊体与底无明显分界。胆囊体向后逐渐变细为胆囊颈,然后急转向后下方与胆囊管相续。
  胆总管起自肝总管与胆囊管的汇合点,向下与胰管相会合。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口,此口部有Oddi括约肌。

9胰
    胰由外分泌和内分泌两部分组成,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有分解消化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作用。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实质内,主要分泌胰岛素,参与调节糖代谢。
    胰位于上腹部,横跨于第1~2腰椎前方,呈狭长形的腺体,全长14~20cm。胰分头、体、尾三部分,无明显界限。胰头位于十二指肠弓内,胰体和胰尾在腹正中线的左侧,胰尾邻接脾门。胰的中央有主胰管,其与胆总管末端合成共同管道,即瓦特壶腹部,再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16腹膜
根据脏器被腹膜覆盖范围不同,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3类:
(一)腹膜内位器官
是指器官各面均被腹膜所覆盖的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二)腹膜间位器官
是指有三面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子宫、膀胱等。
(三)腹膜外位器官
是指仅一面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胰、十二指肠降部和下部、直肠中下部等。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