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为什么肺结节术前要定位?

2022年07月12日 893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肺结节是指肺组织内直径小于3厘米的小病灶,可以出现在双侧肺内的任何位置。

随着CT技术的进步和在体检筛查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直径小于1厘米的肺结节、尤其是磨玻璃结节被检出。相应地,临床上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结节患者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对于这些直径小于1厘米的肺结节,最为主流的手术方式是胸腔镜微创切除手术。

手术中,医生必须尽量通过1-3个长度在0.5-4cm之间不等的小切口来完成整个手术过程。

这么小型的切口意味着医生只能借助腔镜摄像镜头和电视显示屏来观察患者胸腔内部的情况,术中操作也只能依靠特殊加长的微创手术器械来完成。

此时,医生的手无法完全进入胸腔进行牵拉、抓持、按压等操作,而手指可以部分进入胸腔,进行有限范围的触摸操作。

那么,在这种手术径路非常受限的情况下,医生该如何寻找、定位到目标结节呢?

由于这种毫米级别的结节尺寸很小,如果不是恰巧生长在肺组织的表面、可以“一望而知”的话,定位它们就可能成为一项颇有挑战的事情。

尤其是密度较低的磨玻璃结节,其质地与周围肺组织接近,甚至“浑然一体”,有时候即使依靠手指触摸的方法也难以找寻。

于是,医生们便想出各种办法、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比如根据术前CT图像、结合患者的个体解剖特征,在脑海中预估结节的大概位置,辅以手指触摸方法,找寻、定位目标结节。

但这种方法非常依赖医生的个人技巧和能力,学习和推广起来都不容易。

既然“人”靠不住,那么咱就靠“机器”。既然CT能发现肺结节,何不依靠它来定位呢?

在手术前,借助CT扫描、指引,将一些易于术中寻找、辨识、触摸的标记物放置在结节附近,只要术中可以找到这些标记物,不就可以找到肺结节了吗?

这就是当下最为常用的肺结节术前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

至于标记物,生物胶水、颜料、金属针、金属钩、弹簧圈等都可以“披挂上阵”。当然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短板,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灵活选择和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CT引导定位距离切除手术的时间越近越好。因为定位标记物需要放置在肺组织深部的结节附近,肺组织表面必然存在小的穿刺伤口,这也必然带来气胸、出血的风险。
此外,穿刺还可能导致局部疼痛的症状。

因此,距离手术切除时间越短,患者承受的痛苦和风险越小,对患者也越有利。

通常情况下,定位多安排在手术当天或前一天。条件好的单位,甚至可以实现“无缝衔接”,同时在手术室完成定位和手术两个过程。当然,这个条件就是手术室里安装有CT机。

此外,近年来出现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可以不依靠CT扫描,不需要体表穿刺,从支气管系统由内向外放置标记物,可以进一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风险。

但由于需要特殊设备和器械,价格也较为高昂,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门槛。

总之,术前定位是服务于腔镜手术治疗肺小结节的一类技术和方法,不同的医疗机构、医生会有不同的选择,但其基本目的在于更加准确、微创地
切除目标结节,减少手术时长,降低“脱靶”风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