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何耀华|博学成医,厚德为医,谨慎行医

2017年07月15日 1403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他有个博士生今天毕业了,送来一个大西瓜,我们吃着瓜,谈他自己的大学生涯。“最疯狂的时候,我管理了一个20人左右的运动团队,有铅球,标枪,铁饼等投掷项目,我们要夺冠。每天五点就起床练习,青春岁月,教会我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带队,不再困守书城。”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何耀华,擅长肩膝关节运动医学的诊治,尤其对肩关节疾病的诊治如肩袖损伤、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关节不稳和冻结肩(肩周炎)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成就感很强,骨科的病人,大体上是愁眉苦脸进来,心情愉快出院。”他坦言,最乐意看见那些病人在门诊随访时对他说,好了,好打羽毛球了。而之前,他们在他面前喋喋不休地说,远一点的食物够不到,内衣解不了,洗澡搓不了背,半夜会痛醒,然后起身绕床乱走。“幸福的身体是相似的,不幸的身体,各有各自的不幸。”


他一年六七百台手术,其中多半是肩关节镜手术,这个手术量在全国也属名列前茅。他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来自海外,越来越难的病人会找上他。“有些是必须开刀,有些真不必手术。”不用手术的病人,他教动作,指导要领。“老百姓的医学误区有时太多,比如肩痛就认为是肩周炎,都去爬墙,是不是呢?其实,百分之七八十都不是。”


即使像他这样优秀的外科医生,手术后有时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遗憾,“总会有手术存在效果不好,出现并发症等问题,我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应该承认目前的医学水平存在着治疗的局限性,医生也有无奈的时候。即使手术很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我尽力而为,但很不幸,统计学上是小概率事件,对病人却是一辈子。


他有个极好的习惯,“腿勤嘴也勤”。他习惯于沟通,“沟通一下,双方达成共识,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遇到不懂的,要多开口问,这总是没错的。”


我的手机铃声响起,是一首老歌,许冠杰的《浪子心声》:心公正白璧无瑕,行善积德最乐也。君可见漫天落霞,名利息间似雾化。摁了电话,我说,这首歌熟悉吗?他说,我会弹唱。大学里学的。“做人是应该这样,善良,包容,豁达,平静,有一颗仁爱之心,这也是一个外科医生的基本素养。”


空闲时间,他常常陪伴母亲。母亲已经80多岁了,抽空陪着母亲坐坐,同样的话翻来覆去地聊,谁都不嫌无趣,“有时候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陪伴,和母亲在一起,是我最温馨的时光。”


1

从医之路


何耀华出生在江西的红土地。当年学医,他说是听了父母的建议,从医可以更好地照顾家人,自己并没有太多想法。结果,他被江西医学院录取。


进入大学,何耀华突然发现学医居然是这么苦,“当时一个同学上了两个星期的课,就直接退学了,他说读书都这么累了,以后工作更累,不想一辈子这么辛苦。现在我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学医这么苦——因为人命关天,所以需要博学成医、谨慎行医。”


大学五年,除了理论学习和基础训练,何耀华最大的收获是责任心。“那个年头学风很正,我们甚至会通宵读书,晚上还会去实验室做实验。”何耀华喜欢一头扎在图书馆,除了专业书,他还涉猎历史、人文,有时也会阅读金庸、古龙,“不能小看这些武侠著作,书里有很多硬道理,比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做医生也是,功力要扎实。在众多大侠中,我最欣赏乔峰,他有原则,有家国情怀,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也喜欢郭靖,虽然他资质不高,但是天性善良、努力——善良的人能得到贵人的赏识,努力的人遇上机缘就能成功。”


大学里,何耀华做过一件疯狂而得意的事情,校运动会比赛,他带领投掷组,练习标枪、铅球等项目。“要争取夺冠。早上五六点就开始训练,训练结束后吃早饭、上课,晚上下课后再接着训练。”管理了一个20人的运动组,大家一起训练,也让他找到了沟通的乐趣和团队管理的感悟。


何耀华读的是临床儿科,毕业后留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干的是小儿外科。他自忖,儿科虽然很好,但不大适合自己的性格,再加上当时儿科的手术病人非常少,他萌生了考研的念头。“那时正好有个好友,考上了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生,他的一席话激励了我:既然想考,就全心复习,什么都不要想,争取考第一名。”


接下来就是苦读,比大学期间更努力。由于宿舍里嘈杂,何耀华就跑到住院部看书。父亲来看他,发现条件那么差,心疼得不得了。他安慰父亲,“没事的,我好着呢”。那段时间,住院部有个角落,始终有一盏孤灯,一直陪着何耀华度过了考研的每一个夜晚。


1995年,何耀华考取了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研究生,进入了殿堂级的医院继续深造。“选择骨科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在江西医学院轮转时看到骨科病人的效果最显著,做骨科医生的成就感也最高。”


进入协和,师从著名的骨科专家邱贵兴院士,“在协和感受最深的是医院的氛围非常严谨。我当时没有独立做手术的机会,只能多看多记、善于观察。记得有一台手术,术中遇到一个难点,老师当场解决了,顺利把手术做完,事后大家也就忘了这件事。但我发现老师一个下午都在思考,闷闷不乐,忽然,他喜笑颜开,发自内心的欢喜——他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术中会出现那个问题。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要常常思考琢磨、精益求精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1998年,何耀华从协和研究生毕业,来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工作,一晃近20年。刚进六院,对何耀华是极大的挑战,由于研究生偏重理论科研,他深感自己临床能力的欠缺。于是,他主动去骨科急诊义务值班,围着手术医生转,问问题,做医助。“半夜来了病人,看到骨头茬子都露出在外面,血肉模糊的,刚开始真有点害怕。但我不能做一个只会写论文的医生,外科医生要动手,手里有活才能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


他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拼命追赶。周末一有时间就去做解剖。“这和大学里学解剖完全不一样了,是带着问题去的,一只手、一只脚,仔细研究。年轻医生遇到神经复杂的地方,会害怕,为什么会怕呢?那是因为没搞懂,只有多解剖,理解了就不会害怕了。”


按照年限,何耀华当时已经可以升主治医生了,但他想,自己的临床技能还不够扎实,不急于晋升。而他要做的就是敏于行而讷于言,踏踏实实练好手术基本功。直到2001年,何耀华才升主治医生,这段路他整整走了八年。


何耀华回忆说,这八年时间难熬,也很难忘。难熬是着急,读了那么多年书,感觉还是什么都不会;这八年时间也是一种磨练,让自己从青涩走向了成熟。直到2001年后会独立做手术了,感觉自己像是个骨科医生。但是,从像一个骨科医生成长为一名骨科专家,这中间又走过了10年。


2专注肩关节


2001年,何耀华到德国进修,学习关节镜手术。2003年开始自己做膝关节镜手术。这段时间他觉得自己进步很快,这得益于科室的培养,博士生导师蒋垚教授的悉心指导。2005年科室再次派他去韩国,专门学习肩关节镜手术。


“当时人们不太注意这个领域。刚从韩国回来的时候,肩关节镜手术一年做不到100例,但效果好,有的是一个人好了,又介绍亲朋好友来做。病人也是口口相传,慢慢地越来越多。”


何耀华认为,医生总要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他在韩国发现,肩关节镜手术的工作量很大,韩国的医生一天要做10台手术,两个手术室,病人非常多。他想,从事肩关节镜手术肯定有前途。“那时,全国这类手术基础薄弱,在认知上有很多误区,很多肩关节疼痛都当成肩周炎来治疗——肩周炎简直变成了一个垃圾桶,装着各种肩关节疾病,让病人都去爬墙、拉滑轮。其实临床上,可能只有20%的人是肩周炎,其余都是肩关节其他疾病。而肩关节疾病往往与年龄密切相关,30岁以下以肩关节不稳为主,40-50岁以后肩周炎多一些,50岁再往后是肩袖的问题多。即使在高发的40-50这个年龄段,我们把肩关节疼痛就认为是肩周炎其犯错的几率也可能高达70%。这么多病人有待于治疗,于是我就认定了这个方向。”何耀华说自己是幸运的,看准了这个专业,在外面开阔了视野,加上六院骨科的平台,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


镜下微创手术是有难度的。何耀华表示,肩关节和膝关节不同。一是膝关节可以上止血带,肩关节不行——总不能用力勒脖子,因此肩关节镜手术更易出血,影响术中操作;二是膝关节镜手术容易进入关节腔。肩关节镜手术由于肌肉组织较厚,方向稍偏了就进入不了关节腔,手术精确度要求非常高;三是图像的角度不同,肩关节镜的图像对照实际解剖位置有时已经转换了90°,这需要在自己脑子里也要有同步转换的概念,操作要随之调整,因此肩关节镜手术的学习周期就更漫长。


做了一段时间肩关节镜手术后,他又发现了问题,为什么肩关节镜下处理肩关节多向不稳、巨大肩袖等复杂问题的时候总是有难度?这时候,身边没有人可以再给他解惑了。在领导的支持下,他带着问题,2008年去了美国进一步学习。


“机器是一样的,但那里有一个专门的手术实验室,里面有专门的尸体部位可以解剖。带我的导师很忙,但有个fellow经常去做尸体的膝关节镜下模拟手术,我就去帮他做助理,与他分享一些我的技巧,后来他做尸体肩关节镜模拟手术的时候也叫上我。白天跟导师学习,晚上与fellow一起做尸体肩关节镜模拟手术。实践出真知,两个人相互帮忙,相互学习,肩关节镜手术进步很快,心中的困惑也豁然开朗。 走出去,开阔视野真的很重要。”何耀华说。


3医疗感悟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运动医学科是全国五家重点学科之一。科室人不多,但效率很高。科室每年约30% 的手术与肩关节相关。何耀华一年的手术量要六七百台,其中高难度手术占了绝大多数。随着知名度的增加,手术难度越来越高,同时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对何耀华来说,大多数手术做完后是一种享受,每台手术都是自己的作品,需要精雕细琢,用心完成。做骨科医生的成就感非常强烈,一个人坐着、抬着进来的,治疗后可以站起来走路了,或者手臂可以上举了,这多惊喜。病人的喜悦之情也感染着医生。不过,何耀华认为,那么多成功手术已成往事,相反一些并不完美的手术却常记心里——因为每一个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在病人身上都是100%,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医生的责任要求他面对病人时必需谨慎行医。


一年几百台手术,总有一两个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即使手术很顺利,但也会出现不可预知的结果。“作为患者的主刀医生,我比任何人都希望手术成功,但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他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即使你用尽全力,最终结果仍然不是你能决定的”。他说,作为外科医生多少都会有些“强迫症和抑郁”,那些不理想的手术都是何耀华心中的遗憾,挑战着他的内心承受能力。即使成功完成过许多世界级难度的手术,多年后那些遗憾仍然是他心中的痛。现在的医疗环境复杂,医患矛盾激烈,但还有很多医生,心中始终为病人亮着一盏灯,何耀华就是其中一个。 


“非博学无以成医,非厚德无以为医,非谨慎无以行医。名医专家都是病人成就的,他们的信任,让我有了挑战高难度手术的勇气”。正如何耀华欣赏的郭靖那样,勤奋加努力,让他在从医二十余年间,从一名普通的医学生,成为了肩关节镜手术领域中的大侠。天性中的善良,让他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手术中的不完美,不断总结改进,在寂寞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15